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從各種面向情況來說,一旦大怨形成,既使再去調和,其當事人已難做到釋懷,心中仍存有芥蒂而生疑慮且尚留餘怨,

這已不是能妥安之善策方法,

所以這能提醒我們,當抱怨念頭尚未形成時,有機會因善解包容使其不生,能在自我覺察中增長心地安止的力量,

因為我們的無明根源,就是在念念之中養成了自我習氣,貪嗔癡慢疑是我們前世今生的印記,當身口意所觸受到的外境時,

每個念頭情緒的頻率是正面與負能量的回饋,其作用將是深耕善惡業力的種子,

這就是所謂的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的道理了,其不可不慎思啊!

皇帝內經亦云: 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若ㄧ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浮,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 莊子《人間世》

心齋,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意為反觀自心,聞自性,放下自我心性的染著。

《莊子·人間世》有寓言說:顏回向孔子請教遊說專橫獨斷的衛國國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齋”,

並指出這不是祭祀之齋,而是精神上的齋戒。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心齋」的修養是為虛心接物以體悟道之靜心意守,

專一汝之心志,也就是反觀自心的意思,

不要用耳目去接觸事物,而要用心知去感受,去理解,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氣乃虛通之意,也是待人接物處事圓通之意,

心不外馳,恬淡靜心,調和情緒,虛空其心則道必與之同體,因為虛乃道之體也,

其心謙卑豁達虛通,自然能包容過去所不能包容之事,能理解過去所不能理解之事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契,貸物之符券也左契乃憑據之意,各持之,是指聖人只有分享與回饋,不期待也不求回報

大道之心含德之厚乃光而不耀,和其光,同其塵,然而聖人之心與大道契合,三輪體空,盡本份事做自己該做之事,

只有分享與回饋,不期待也不求回報,所以自然不會怪東怪西,也不忍苛責於人

我們世俗之人,品德不足反倒只會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容易不耐煩沒耐性,也只會嚴厲的要求別人,注意別人,甚而打量別人,

容不下別人的無心過失,我們看自己 也問自己是否也同樣患了此種症狀,

是要跟這種習氣伴隨無止盡的前世今生嗎?

試想當下能反觀自心的又有幾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以無為自然,本體之妙用,超越分別 虛實 親疏 比較 得失 善惡 好壞,是中道不二純一直心,

天道無私,當發心善行,証入心地行走在此慈悲大道,雖仍身處煩惱,卻能勇敢面對,不為諸惡煩惱所覆蔽,

所謂:心異則千差萬別,心平則一道清淨,三世諸佛,佛佛相授此心,歷代祖師,祖祖相傳此心,此心即是,

何須心外別處尋覓,以心印心,隨緣觀性,道法自然,大道本來無親,本來具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龍金照天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