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法門即是反聞聞自性,耳根圓通屬於二十五種圓通之一(楞嚴經), 是觀音菩薩,親修親證,親自宣說的法門。

在顯、密的習修上觀音法門是最符合新時代社會了, 是在於如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漸次中促使心靈的成長並感受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而利人利他。

密法多用觀想,修學者必須師徒授課傳承,修行時必須供養、作觀等儀軌。

顯法則不拘形式、不限時間地點、不擇師資,只要持之以恆,心誠則必有效應。

觀音顯法方便妙用,人人順其因緣而修,煩惱漸減,福慧併生心地清靜處處皆成佛淨土。

因其環境背景風俗人文,顯法、密法依其因緣而順應而生,然而法無定法,其種種的方便皆是教化人心有著正確的知見,並感招善念心行此慈悲大道,亦為福慧雙修之心地法門. 

以下皆世尊所開示,與大家來分享介紹此觀音法門之經典摘要

1.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 的持名法門 

本經是後秦弘始三年,龜茲國,鳩摩羅什法師所譯,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門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於經,故先列經題,此題依古德七種立題中,是法喻立題,妙法是法,蓮華是喻,乃釋迦如來,金口親自命名,譬喻品文云,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接著說明,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淹、惡鬼遠離、刑器自毀、怨賊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隨類應現、處處化身、救苦救難、無求不應。  

這是最為方便、且人人可修、時時處處皆可修,只要持之以恆,虔誠恭信,祈求觀世音菩薩的加被,其效驗也是眾所週知的。

 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

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法無定法,不執一法,普隨眾生之根性,彼所迷處而點示之,令其醒覺,再以慈悲與愛的正念,擁抱一切..這即是普門。

我們皈依佛道,皈依觀世音菩薩祖師,祖師的慈悲就像明燈般的來為我們指點迷津,讓我們有了靠岸及目標,有了信心就有了正面的力量與堅定心來修習.

 在修習的當中能夠來深入聆聽自我內心的聲音,並在觀察中進而來理解,並轉化,淨化心性,當我們有所領悟時,自然的就會啟發了我們的菩提心,心中生起了慈悲也知道如何來助人利他,這也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經屬於密教部類,雖無上師傳承,但人人也都可以修持。該經中說: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

此 咒是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的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一聞此咒,頓從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以此心咒,作大利樂。嗣後觀世音菩薩又於無量的佛前,無量法會之中,重聞此咒。由於誦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花化生。該經宣稱:若能深信不疑,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例如:臨命 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援手;不墮三惡道;生諸佛國;得無量三昧辯才;現在生中,所願皆遂;轉女成男;消滅侵損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種善生,並除十五種惡死。

觀世音菩薩: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

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所以誦持此咒,即能通達外道典籍, 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縛一切山精、魑魅魍魎,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力士,常隨護。持此咒者,不論在何時何處,若有任何恐懼、災難、危險、迷路、病變、煩惱業障,確可應驗化解。所以名為無礙大悲、救苦、延壽、滅惡趣、破惡業障、圓滿、隨心自在、速超十地。

〈大悲心咒〉,簡稱〈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八十八句)。根據此經的要求,誦持此咒者,也有規定:要發廣度眾生的大菩提心;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不斷。並且要求:住於淨室,沐浴淨衣、懸旛燃燈,香華及各味飲食,供養觀世音菩薩,然後攝心靜慮,不起雜念,如法誦持;這種規 定,即是儀軌。若能如法如儀,當然最好,否則,至少也當以恭敬心及專注心來誦持此咒。若能恭敬專注,必能有願皆成。   

六祖大師開示何謂功德: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是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須自性自覓,非佈施供養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三.《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觀音菩薩親修親證宣說的法門,是以能觀之智,來觀所觀之境。能觀之智是自性智慧,所觀之境是眾生的音聲。是苦是樂,是悲是愁,包括種種聲音。

 菩薩,梵語為菩提薩埵,菩提,譯作『覺』,薩埵,譯作『有情』。菩薩是能覺有情,也可以叫有情覺,即有情中的覺悟者。因菩薩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度眾生以利他。自己領悟了,更要啟發眾生亦能領悟直至開悟。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我 回想過去無量數劫以前,有位佛出世,名號為觀世音。我在他的面前發大道心,不求人天福報,乃至聲聞緣覺,而是一心求最上乘覺道之果位。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之法門修行。聞是能聞之聞性,思是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用坐禪的功夫來修。

一味反聞聞自性,注意能聞之根性,就可以漸漸地得入正定。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初於聞中】:最初是由耳根聞性中,下手來修,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這『聞中』二個字,要特別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識之中,亦不是意識中;而是不生不滅的聞性,亦即如來藏性之中。第九庵摩羅識,即真如也,自性清淨心也。皎然明淨,無有虛妄也。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馳求,心光時常內注。

出流是攀緣外塵。攀緣外面聲塵,便是生死輪迴結縛。不要跟聲塵跑,而是收拾身心,迴光返照,反聞聞自性,入聖人之法性流。

忘卻外邊聲塵,沒有動相,就解除第一個動塵之結,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脫,所是聲塵。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動塵,還要再反聞入流,不能住於靜境,因靜境是色陰區域。

直到動靜二境都不生,才能達到所入既寂。這時第二個靜結亦解了。聲塵完全寂滅,動靜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陰。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根結既解,漸次再修,增加定力,則能聞之根,亦隨所聞而俱盡,沒有能受和所受,

解去第三個根結,同時亦破了前五識的受陰。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能聞和所聞既消盡,還有知覺,還有我相,故要再修,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達到知亦不知,覺亦不覺,覺所覺空的時候,就解除第四個覺結。

這時能覺和所覺都沒有,就全無執著,亦破了第六意識的想陰。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能覺與所覺既空,還要再修,參究空何所依,至到覺空極圓的時候,能空與所空都消除淨盡,就解開第五個空覺,同時亦破第七識行陰。

 【生 滅既滅,寂滅現前】:能空與所空都滅,還有個滅字。有滅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滅相都消盡,才解除第六個滅結。

同時亦破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識陰。

生滅二字,總指諸結,因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就是生滅法。

滅相最難解,要滅相全消,才能達到不生不滅,才能親見本來面目。

現在六結盡解,五陰全破,妄盡真露,就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得證圓通了。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在寂滅現前的時候,忽然我超越世間和出世間。

六凡眾生有我執,三界眾生有法執,故都不能超越世間和出世間。

我這時就和十方世界融合無礙,盡大地是我自性的光明,盡虛空是我自性的體相。

同時得到二種殊勝的境界。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上者可以和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互相融合,和十方如來同一慈悲心。下可以和六道眾生融合,合而為一,對他們受苦罹難,

都具慈心悲切,要救度他們離苦得樂。

 什麼是六道眾生?按人身來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自性六道眾生。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亦是自性六道眾生。自性眾生和外邊眾生是相接連的。

外邊六道眾生是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世 尊,由我親近供養觀音如來,就蒙彼如來教我耳根修證法門。『如幻』是譬喻詞。『聞熏聞修』:是由聞性入流內熏,

熏起自性本有智光。這樣反聞修習,就能得到正定。

這是無修而修,修而無修。譬喻如幻化事,從無而有,有即非有。

修成金剛三昧,即首楞嚴大定。證得此定,就能得到圓通。

 既得圓通,就能與佛同其體,亦能與佛同其用,使我亦能得到三十二種應化身,可以遍入一切世界,隨機教化,

現身說法,來救度一切受苦眾生。 

四.〈六字大明咒〉即是「唵嘛呢叭咪吽」,在中國的流傳,始於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傳入而到漢地,

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獻中,尚未見到,至清初已被收入《禪門日誦》所錄十小咒內。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區,

此咒是一般信徒經常持誦的法門,即是表徵觀世音菩薩利益六道的神咒。

 六字大明咒的敘述在中國首見於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其為中國大乘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聖典之一,為大正藏中記載六字真言法門的根本經典

唵嘛呢叭咪吽,又名六字真言或六字大明咒,是最常見的真言mantra),是觀世音菩薩願力與加持的結晶,

故又稱為觀世音菩薩及藏傳四臂白觀音的心咒,,亦為大悲咒之心咒。

經上說:「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

按照梵文字面解釋為:皈依蓮華上之摩尼珠。

:宇宙原始音,皈依清靜自性之象徵。          

瑪尼:意謂珠寶(摩尼珠)。

貝美:意為蓮花,是清淨神聖出離的象徵。           

吽 悲智次第圓滿。

於是「珠寶蓮花持有者」即是自性觀音,自性佛陀。 

 

五、《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心經》開頭便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觀音法門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礎,也是大乘的極則。

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觀察眾生及眾生所處的環境,包括色法的物質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類。

物質的色法,即是眾生的身體及身體所賴以生存活動的環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動以及其動因、動力、動的結果,

此結果又成為另一循環的動因,佛學專有名詞, 稱之為「心念」、稱之為「識」。

凡動皆由於因,凡動皆產生果,其間動的作用,稱為「造業」,造業的結果,稱為業力的感受果報。

如果眾生能洞察五蘊所成的世界,無一是真,無一能常,便不起貪瞋等執著,不執著的當下,即能不受貪瞋等的煩惱所苦,

便能不再繼續造循環不已的生死業,便能雖處生死,而離一切苦了。

觀 自在菩薩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徹見五蘊的世間法,無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

菩薩證空,連空亦無,所以入世。

凡夫未證五蘊皆空,所以戀世、迷惑、困擾、不知何去何從,而又事事執著,處處煩惱。

 

六、准提菩薩(Cundhi bodhisattva)七俱胝佛母大准提王菩薩,

佛教顯教密宗所共尊的大菩薩。

又稱准提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准提佛母等,為六觀音之一。密號最勝金剛。

七俱胝意指無量數的佛都依這法而成佛。比如顯教講,諸佛以般若為母,諸佛皆從般若出身,大徹大悟這一悟正是一切佛的佛母

又稱作准胝、准泥、准提觀音、准提佛母、佛母準提。意譯作清淨。

禪宗以準提為觀音部之一尊稱謂天人丈夫觀音,深加尊崇。

日本台密以準提入於佛母中,以為佛部之尊。

日本東密則以準提為六觀音之一,

攝於蓮華部中六觀音(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中。

蓋觀音分入六道,為濟度眾生之應化身。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之遍知院,身著輕羅綽袖之衣,

腰繫綬帶,手腕佩以自螺,呈十八臂三目之相。

該位大菩薩的准提神咒以靈驗而著稱,且持誦者可得福佑、如願。

其咒曰: 南無颯哆喃(Namah saptânâm),三藐三勃陀(samyaksambuddha),俱胝南(kotînâm),怛侄他(tadyathâ),唵(om),折隸(cale),主隸(cule),准提(cundhe),娑婆訶(svâhâ)!

南無」(namah)是歸命的意思。

「颯哆喃 三藐三勃陀 俱胝南」(saptanam-samyaksam-buddha-kotinam)是七千萬正等覺。

「怛姪他」(tadyatha)其意是「即說咒曰」,這句常常出現在一般的咒語之中,「怛姪他」之前的咒語是歸敬文,接下來的是咒語的中心內容。

 「唵」(om),是咒的起音。唵字是皈命,也可以說是咒的起始。

「折隸」(cale)是覺動,

「主隸」(cule)是生起,

「準提」(cundhe)是清淨,

「娑婆訶」(svaha)是成就的意思。

 整句咒意是:由覺動—大覺之動,而生起清淨的成就。

依此咒意看來,「覺動」是屬於大悲心遍起的作用,所以他的體性是清淨的,而以清淨的體性生起大悲作用,

這都是由於七十七俱胝佛所共同加持。             

準提咒出現的因緣

 準提菩薩的真言出現因緣,在《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中記戴,佛陀因愍念未來薄福惡業眾生的緣故,

入準提三摩地,而說此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根據《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記戴,七十七俱胝諸彿如來,在六字大明咒的因緣之下同時示現,共同宣說準提神咒。

因為此咒所現起的根源為此,所以準提菩薩也可說是七十七俱胝佛所共同加持的化身。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誦持准提陀羅尼,能得到光明獨照。

所有罪障盡皆消滅。壽命延長。福德智慧增進。並得致諸佛的庇護。生生世世遠離諸惡趣。迅速證得無上菩提的佛果。

稱為神咒之王的準提神咒,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議,他的感應甚為疾速與強大,持誦者可祈求聰明智慧,辯力無礙、

夫婦相互敬愛、使他人生起敬愛、增進人際關係、求得子嗣、延長壽命、治療疾病、滅除罪業、祈求降雨、

脫離拘禁以及遠離惡鬼、惡賊之難等等,種種的祈願,無不滿足。

 準提咒的殊勝處

 準提神咒的殊勝之處,有三種不同餘咒:

 1、準提咒,總含一切諸真言故,一切真言,不能含準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

 2、準提壇法,人易辦故,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便是壇法,不同餘咒,建辦壇法,須得揀選淨處,

香泥塗地,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

 3、準提法門不揀染淨得誦持故,不問在家出家,有妻子等,皆能持誦,因為今時,俗流之輩,帶妻挾子,

飲酒啖肉,是為常業,雖逢善知識教示,習性難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議咒法救脫,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

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

 又《大教王經》云:「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準提菩薩真言,能度一切賢聖,若人持誦,一切所求,

悉得成就,不久證得,大準提果。

是知準提真言,密藏之中,最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也。」

十八臂準提菩薩形像的象徵意義

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中記載著十八臂準提菩薩畫像法

 在《白寶口抄》卷第六十中的準提法,記戴著準提佛母形像的象徵意義,以下分別解說其意義:

1、 身體黃白色:黃色代表地大,代表胎藏界;白色代表水大,代表金剛界。

準提菩薩的身體黃白色是表徵其理智不二、定慧一體的緣故,有諸佛能出生萬德之義。

 2、種種莊嚴其身:準提菩薩以種種莊嚴其身,腰著白衣。

衣上有花紋,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緩帶繫腰,以朝霞絡身,身有白輕羅網之紋。

此種種莊嚴,象徵以種種塵沙法為莊嚴,那也是象徵凡夫以菩提為煩惱,而菩薩則以煩惱為菩提。

 3、身像周圍光明火焰:菩薩的身像光朋火焰,象徵以智慧光明來破除妄心黑闇。

 4、以白螺為釧(手鐘):印度以白螺為寶的緣故,所以以白螺寶為手釧,而因為螺貝有彰顯說法的意義。

準提菩薩又為釋迦牟尼佛的化現,專表說法。

白色是表白淨大悲,白螺的音聲更是殊勝,所以以白螺來表示廣弘佛法。

 5、具有三目:準提菩薩有三個眼睛,表示理、智、事三義,或說表佛部、金剛部、蓮華部三部。

又表具足佛眼、法眼、慧眼;三諦一如平等的涵義。

 6、左右上二手作說法相:左右二手上作說法印,是表此尊於六觀音中,主要以度化人道為主,

他能破除三障,示現三眼之智,來說法利生。(或有其他經典造像此手作準提根本印)

7、右第二手結施無畏印:右掌五根手指開立,表五智的光明,施與一切眾生無畏。由於此尊為人道化主,於娑婆世界號為施無畏者,能布施一切眾生無畏,以此手表徵大悲深重。

8、右第三手持劍:表示能以智慧劍來降伏四魔三障,破除三毒、五欲等煩惱。

9、右第四手持數珠(念珠):數珠代表智慧,亦表轉法輪之義。

而數珠的母珠頭象徵本師阿彌陀佛,數珠線端為觀音,這是以觀音大悲力為線端,來貫穿一百零八種的煩惱。

每轉一珠,斷除一煩惱的緣故,能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修證成就一百零八種三昧。

一一皆具足諸法妙德神力 不可思議,一一悉具足無量身、口、意本誓三昧。

10、右第五手持「微惹布羅迦果」:「微惹布羅迦果」有說為吉祥果,它的形狀青圓,又或有一說為石榴,

表圓滿萬行萬善的種子,彰顯佛果圓滿功德的意涵,而佛母尊多持此物,以其子多的緣故,表能出生佛子之義。

11、右第六手持鉞斧:鐵鉞能摧破一切,以此來表徵準提菩薩能摧破無明與難斷的惑障,沒有餘漏。

12、右第十手持鉤:表示能鉤召一切眾生,令入本有內證的法界宮;又表此尊具有召入如來寂靜智德的緣故,所以持鉤。

13、右第八手持跋折羅(三股金剛杵):「跋折羅」即三股杵,表能摧滅貪瞋癡三毒,彰顯三部諸尊,是三部佛母。

14、右第九手持寶鬘:寶鬘是貫穿花葉所串咸的花鬘,表萬德莊嚴之義,其平等性智的功德

15、左第二手持如意寶幢:如意寶幢,表高立清淨菩提心的寶幢,對無福慧的貧乏眾生,施與滿足世間及出世間的願求。

16、左第三手持蓮花:開敷的紅蓮花是人人欣愛之色,因此尊是度化人道之主,所以特別以手持蓮花來代表此特德。

又因蓮花表自性清淨的緣故,代表一切諸法自性清淨的意義,能清淨人界中的三毒、五欲等一切的非法之事。

17、左第四手持澡罐:澡罐是指水瓶,瓶表能盛滿一切物之義,指準提菩薩能出生三部諸尊盛滿的特德。

18、第五手持索:索是指絹索。謂索表能降伙惡魔,所以佛教中的忿怒諸尊大都持絹索。

由於準提菩薩能繫縛難調伏者,不令傾動,引入本有的佛智。

19、第六手持法輪:輪是轉動摧破之義,代表能破除二十五種生死流轉的存有,輪迴流轉寂滅,輪才停止。

20、第七手持法螺:持法螺表能演說諸法來利益群生;吹大法螺表能演說大法,作師子吼。

就如同師子吼時,山中野獸類皆被降伏,今以大螺聲表能降伙眾生一切煩惱或障礙。

21、第八手持賢瓶:此賢瓶也是準提菩薩三味耶形,代表智慧。賢瓶內裝有甘露水,

表示準提菩薩能以甘露水施予一切眾生,含其開敷本有覺性之花。

22、第九手持般若梵筐:般若梵筐表智慧之體,因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皆依此般若智慧,

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緣故,準提菩薩為諸佛能生之母,所以手持般若梵筐。

七、〈白衣大士神咒〉

〈白衣大士神咒〉與《延命十句觀音經》源起相近,此咒的出現和流傳,不知出於何經,為何人譯出,皆源於某人處於生命的隘口,於焦煎荼苦、危迫萬分之際,夜夢僧侶、異人或神靈,告之予經文、句偈,囑咐持誦千遍、萬遍,即可消災解厄、逢凶化吉。

那人醒後,也便立即謄寫下經文,依著指示,一遍遍念著;念至最後,果然災 厄消解。

為感大士恩德,又依此謄抄下來,流布世間。

咒語便這樣,因靈感靈驗,而廣為流傳,普遍持誦了。

〈白衣大士神咒〉,非來自印度的傳譯,是在夢中所示顯的,即是白衣大士像,並依此命名、並流傳。

其中的皈敬三寶,皈敬觀世音菩薩,皈敬摩訶般若波羅蜜,乃是自古即為佛教徒們日常持誦的內容,

所以靈驗非常顯著,民間的傳誦也極為普遍。

並以持誦一萬二千遍為一願,一願不成再持二願乃至多願,必得成就。滿願後即當印施此咒一千二百張。

此咒的內容是: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怛垤哆 唵 伽囉伐哆 伽囉伐哆 伽訶伐哆 囉伽伐哆 囉伽伐哆 娑婆訶 天羅神 地羅神 人離難 難離身 一切災殃化為塵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此咒文見於早期的大陸時代,僅僅於一張紙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個小圓圈,以備持誦者每誦二十遍點一圓圈的計數之用。目前則有人參考了〈大悲咒〉持誦法而為之加上了持誦的規則,而謂欲持誦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養、至誠頂禮,誦畢則發願迴向。凡為正當心願,如求癒病、消災、解 厄、求福、求職、求子、求延壽等,均有奇驗。

其實白衣大士神咒,並非偽作,原咒記載於《大正藏》密教部四之《陀羅尼雜集》卷九中,只是其名為《觀世音說隨願陀羅尼》及咒文與今之流通本稍異,故不為人發現留意。

《陀羅尼雜集》記載此咒的內容為:「南無觀世音菩薩 但提(口他) 呿羅婆多 呿羅婆多 伽呵婆多 伽婆多 伽(口伐)多 莎呵。 行此陀羅尼法,應靜處專精禮拜遶塔,誦是陀羅尼萬二千遍,當見觀世音菩薩,一切所願隨意皆得。」  

《大正藏》密教部四之《陀羅尼雜集》卷九

 八、《延命十句觀音經》

《延命十句觀音經》出自於《高王觀音經》,是《高王觀音經》的精簡本。

《高王觀音經》則緣起於五代高歡國王時,有一看守庫藏的「寶藏官」孫敬德,犯了重法,囚禁待斬。

和〈白衣大士神咒〉傳承相似,在夢境中,夢見一名僧侶,告之以《高王觀音經》。

輾轉傳至劉宋,則精簡為《延命十句觀音經》,

將原來繁複的經文,精簡為僅有十句: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

(《大正藏》卷四九‧三四五頁中~下)

這 部《觀音經》,雖出於古人的夢中感得,並非傳譯自印度,以其僅僅十句,已具足三寶及觀音的持名念法,故迄趙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傳誦。

特別是相當於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代的白隱禪師(西元一六八五~一七六八年),為了弘揚此經,蒐羅資料,

編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靈驗記》。

近代的日本著名禪匠原 田祖岳,也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經講話》。

而在我國,竟又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門,所以樂為介紹,普勸誦持。

聖嚴法師云:可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方便,有深有淺,有本有末。

《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是用禪定的觀法而達到 徹悟究竟的目的。

《心經》的「五蘊皆空」,是用觀照世間無常無我的方法,以證般若實相。

這二部經是要眾生還歸法性而與佛同體,除一切煩而親見本來面目。

〈普門品〉的持名,則強調觀世音菩薩的救濟,重於解脫現實人間的苦惱。

「大悲咒」的持誦,則雖重在現實疾苦的解除,也說因此而得「蓮花化生、恆在佛前」。

持誦「白衣大士神咒」的功能,幾乎全是為了現世的利樂,所以更為民間化和普及化的法門了。

不過,任何一種法門,不論其層次高下,只要不謗三寶,不違背因果原則,都應受到發揚。

而且,一般人信佛學佛的初階,多是從求現世利益及現前幸福開始的,種下善根之後,逐步聽聞佛法,漸漸提高層次便會修習《心經》及《楞嚴經》等所示的法門了。

因此,「白衣神咒」雖近似民間信仰,畢竟仍是佛法中的一個層次。

                                                   ~讀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龍金照天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