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一切因緣所生之法,當體即空,有為法即一切依因緣所生之生滅法,其虛假不實,當有為境塵事物因緣生起時,

緣生緣滅當體即空,不落入二元對立,生滅流轉諸法界,需時時反觀自心,于十二因緣裡,一心三觀,明清塵礙之源,

在妙觀察之智慧長養體認中,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身在凡塵不染塵,此番無欲 無執 無相 之心乃順乎大道自然無為之意

金剛經亦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維摩經玄疏三,明一心三觀,有三意:

一、所觀之境,即一念無明之心,因緣所生之十法界也。

二、能觀,觀此一念無明之心,圓照三諦之理。

三、證成,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

一心三觀又曰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或不次第三觀。為天台圓教之觀法,利根菩薩之所修習。

原出於大智度論二十七所謂三智一心中得之文。

又得中論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之意,天台智者大師之義因之而立。

天台觀經疏曰:「一心三觀者,此出釋論。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秪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故名一心三觀。

天台宗智者大師所立之天台三觀,此係諸家所說三觀中最為普遍之一說。

係對一切存在作三種觀想,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

所謂一心三觀者,即於一念心中而能圓觀三諦,謂觀一念心畢竟無有,淨若虛空,稱為空觀;能觀之心,

所觀之境皆歷歷分明,稱為假觀;雖歷歷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於空,假不定於假,稱為中觀。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為一心三觀。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如果總是較量大小 多少 怨懟好壞.等等諸種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那麼我們將被自己的剛強見解所形成的囚牢給困住而無法出離解脫,

心量能打開,其所看到的境界必然不同,德行的行持展開,超越了二元分別,將與大道真理相應,

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嗔能摧毀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一切諸善行,

怨憎會是苦,嗔念是自己折磨自己,憂悲惱苦,思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無常苦,不安之行苦,隨業行苦,生老病死苦,

怨怨相報何時了,輪轉相報無了時,苦不堪言難出離,共赴大道德品修,解怨釋結菩提開,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任何艱難的計畫要實踐,必須要先從簡易基礎之計畫來建構起,為完成鉅大的工作使命必須從基本細微處著手處理好,

天下之難事大事能夠圓滿達成, 都是從簡易與細微處,基礎做起,這種道理卻常為人所忽略,因為人們往往好高騖遠,自視頗高,野心勃勃,

剛復自用,這樣反而一事無成,只是徒增苦果而已.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聖人,都是從簡易與細微處,在基礎上根本做起,在漸次中隨順因緣,盡其本份,自然能成就其重要甚而堅難之偉大事業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在輕率中輕易給承諾之人必定沒有信用可言,其人不從基礎功夫上根本做起,最後必定招遇種種困難阻礙而難以成功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所以說聖人為人處事,明清事情的本質穩定紮根從基礎根本上做起,既使面對困難阻礙,皆以嚴謹堅毅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處理,

終能化難轉易,以完成使命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龍金照天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