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吾言甚易知易行。

所敘說的只要有心都是容易知道明白的,如能用心那也是容易實行做得到的,

中庸》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由知而行的過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此三綱領八條目,是儒家的根本思想亦是人生的準則。

所謂「格物致知」就是明白我們的私欲及貪欲或物欲,如何遠離顛倒夢想!

從認識自己開始,當我們對映著緣起事物,是無我亦是無常的遷變,

勿被自我所掩蔽,這樣才能真正的認識事物,進而認識自己

王陽明指出《傳習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進一步指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認識自己,修正言行,依正知正見,在漸次中解行並重,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此乃「知行合一」實踐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眾生卻拘泥于名利而無法理解知道,既使道理知道,口說心不行,沒有想從認識自己開始,

並落實於日常生活,此違背了大道無為的法則,終無益處

所謂: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言知之易,行之難。

         ~《尚書·說命中》~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宗:要的目的和意圖:~旨。開~明義 君:有所依而統合

我所敘述的柔和、儉樸、仁慈、不爭..等等,這些都是合乎於道之宗旨、

本于無為清靜自然的主張行事而有依循的方向。

正由於人們不明事理而無法理解,因此才不理解我所述說的大道義涵。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我:喻道性,佛性 自性

老子對當下的時勢,不得不嘆息的說著:能理解我所述說的大道無為清靜的義理者極少數人啊,

相對的這反而更顯現了大道無為的珍貴

中道不二,諸法實相,大道之心超乎言語文字,需信解行證,唯親自印證方可明瞭,非思量分別所測度,

世人執染欲求,迷失本心道性,任由無明覆蔽,苦無所知依,隨業流浪六塗,輾轉淪落,苦不堪言,

何其自性人人本來清淨具足,奈何世人逐境迷相,背離道心,顛倒迷失,自性蒙塵,唯返觀自心,信解行證,自見本性之貴,

由此亦可見人身難得,佛法道義難聞之可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被褐懷玉:形容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身穿樸素或是貧寒出身,喻外表看不出來但其有真才實學。

《禮記.學記》的名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玉石雖然尊貴美好,如不加以琢磨,就不能成為器皿,人雖貴為萬物之靈,若是沒有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的道理。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噗鼻香,聖人之心與眾生無異,是種生命的學習,如玉石般經歷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過程,焉能明心見性,其自見本性之心,方而不割,光而不耀,

安貧樂道,大智若愚,發心普門,如阿蘭若行持在菩提道上

 

涅槃經云: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

如來所說金剛喻者,祇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

外誦內行,光明齊等,內無堅固,定慧即亡,口誦心行,

定慧均等,是名究竟。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

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礦烹鍊,

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

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

精進勇猛喻鏨鑿。

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礦,煩惱礦中有佛性寶,

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

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鍊,見自金剛佛性,

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

空解不行,有名無體,解義修行,名體俱備。

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龍金照天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