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大道心法乃超乎言語文字,道本無言,因言而顯大道之意,若道可言,其非真道也,

即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涵

維摩經亦云,真說法,無說無示,聽法者,無聞無得,

了萬法空寂,一切名相言語文字,皆是假立,於自空性中,熾然妙有建立,

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

金剛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世尊應機說法四十九年,只是盡本份事.不著法相,有為無為,真空妙有妙用,

如來說法,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能說之清淨心地與所說之相,不落兩邊亦無礙通達諸法,

此即中道第一義諦

我們凡夫眾生之心,千差萬別,時時依我執我見任性而為,造就我相法執頻生,天天自我滋養無明並確立習氣

然世道衰微,人心不古,人多巧言令色,攀緣附會,譁眾取寵,盡說些好聽話以迎合其欲求之言語行為,

此非真誠之心.焉能信之,

發出內心真誠,誠實不欺之言,不須以外在華麗的言語文字行攀緣迎合之行為,

人們都喜歡聽自己中聽的話,也喜歡被吹捧,愛聽奉承話,客套話,已習慣譁眾取寵的虛僞生活,變得不喜歡聽忠告話。

唐代的魏徵說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

如果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所謂的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是值得我們來啟示與自我省思的

上德若谷,德善矣,順乎自然無為,依本份事為之,不彰顯為善,不求人知為善,

善德者也不會逞口舌之快爭強好勝,來凸顯自己的學識才能,所以說爭強爭辯非德善矣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道心法超乎言語文字,以心印心悟道,虛懷若谷,為而不恃,功成不處不有,自知自勝,終不為其博,

故能成其博,更能與大道契合

反之若自認其博大,自見者不明(自我執著,我見),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自伐者無功(誇耀),自矜者不長(仗恃己能),

這反而是最無知愚癡的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欲不積之心,功成而弗居,其無所求而為,無所得而為,助人利他的當下,

時時反觀自心,反而能放下自我的執著,此種積極又放下的生命之道也是布施與獲得法喜之無畏之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行天之道,無為自然,利養萬物,而不為主,故常無欲,聖人之道亦然,其無所求而為,無所得而為,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天之道,不召而自來,此坦然自在的不爭之心,天下莫能與之爭,反而成就了菩提智慧

 

六祖壇經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 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龍金照天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