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註解。

宋元問道士洞陽子撰。一卷。

成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玉訣類。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序

夫學長生久視之道,在乎鍊炁養神,兼施並行。

然鍊養之功,本乎一心,心能勤修,則學仙何患乎不得。

《真誥》日..仙者心學,奧哉斯旨也。

僕夙慕修真,未逢上士,有果能明生死,達性命者,僕將跪履而問焉。

比遊武夷西湖,與四明呂君邂逅,一見歡然,遂定交為煙蘿友,因俱載以歸,館于靜舍。

呂君號洞陽子,蚤遇至人,刻意莊老之學,博極仙書,問靡不知。

一日謂愚曰,世有所謂《救苦經》者,實一大洞之密旨,上道之祕言也。

以其隱奧玄微,難窮妙理,所以傳自往古,而詮註未彰,思欲殫所蘊,發揮其義。

未幾書成,滔滔萬言,首明一點,指慶雲祥煙為泰和,辯生門死戶為玄,

分二炁之清濁,判三昧之火符,以泥丸仙明真性之所歸,還上天炁為命寶之所集,

總談上道之樞要,粲然包括其中,不惟警未聞裨後學而己,抑亦使人洞明修鍊,

默識天機,豈架空言衒虛文之比哉。噫,此經之妙道至言,晦久而未明,今日顯矣。

夫天中之尊,演教法弘濟,所謂救苦者,非獨為幽魂苦爽而設,其所救者,

普天之下生靈耳。

蓋欲使人人體道,咸離迷途,湛壺天之朗徹,悟真性之無為,然後服天氣,盜虛無,結聖胎,

通神明,使形與神妙,白日飛昇,是謂大丈夫越世表,出三界輪迴之難,始名真救苦耳。

大矣哉,超死度生,無出是經,有遇斯解,留神不捨者,必見其得道矣。

錦江葆真子周準謹序,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註解

道神庵洞陽子註解

太上

  太者至大之稱,上者尊崇之號。以其始乎太初太易之上,故曰太上。

夫太易者,未見炁也,元始之初炁未之見也。

太易變而為太初,太初者,炁之始也,先天元炁始見微芒。

太初變而為太始,太始者,形之始也,漸有元炁之形矣。

太始變而為太素,太素者,質之始也,元炁之形質具矣。

太素變而為太極,太極者,混沌也,溟涬鴻濛,狀如雞子,

其中有精,彌綸無外,元炁凝而清濁未分也。

太極既變則混沌開,而鴻濛裂,於是清陽之炁昇而為天,濁陰之炁降而為地。

《易》曰:太極生兩儀,是也。

兩儀生三才,即非濁非清,中和之炁,結而成人倫也。

是謂道生一,一炁之混沌也;一生二,二儀之清濁也;

二生三,三才之人倫也,然後三生萬物。

萬物始之於天地,天地不能自有,有天地者太極也;

太極不能自生,生太極者太素也;

太素不能自育,育太素者太始也;

太始不能自孕,孕太始者太初也。

未有太初,先有太易。

夫太上者,謂始乎太初太易之上,是無大之大,故曰太,

高出乎八極之表,故曰上也。

又太者甚也,上者高也,言是經妙義甚高,則無以過矣。

昔者聖人製此太字,其文從人從一從一點者,蓋人得一謂之大,

大人能卓然獨存,常正此一點者,可與太上全體也。

此一點亘古亘今,不生不滅,

在道則謂之元神,在儒則謂之真性,在釋則謂之本來;

在眼能視,在耳能聽,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手能執持,在足能步履。

以致語默動靜,千轉萬變,未嘗不因此一點而通靈也。

是以老君之鍊養,養此一點而已;莊周之寓言,言此一點而已;

周公仰思,思此一點而已;孔子之潛心,濳此一點而已;

如來之大覺,覺此一點而已;祖師之相傳,傳此一點而已。

百姓日用而不知,外為聲色所蕩,內為嗜欲所汨,晝隨情愛,

夜逐夢飛,念想攀緣,未嘗暫息,此一點不正,心影常偏,

為情慾誘之,使出於外,故成大字,以言乎流浪輪轉,或為畜類也。

夫上字之文,從卜從一。卜,度也;,一,性也。

卜爾之一性,能謙遜居下者,則為上士矣。

江海以下百谷,則為百谷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此孔子所以下漁父也。

夫下人不精,不得其真,井雖千仞,汲之水上,是以聖人不降則不昇。

故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知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後其身而身先者,謙尊而光,此真人應世之道也。

故曰卜爾之一居下,則為上士,其理昭然,卜爾之一性,若乃自矜自伐,

自是自彰,而好居人上者,斯則下人矣。

若夫體合太虛,廓然無我,所為一點者,內外俱忘,上下雙遣,

斯則至聖之道,可謂自己三清,何勞仰望,自己太上,何勞外求也。

 

洞玄

  洞者通也,上通於天,下通於地,中有神仙,幽相往來。

天下十大洞、三十六小洞,居乎太虛磅磚之中,莫不洞洞相通,

惟仙聖聚則成形,散則為氣,自然往來虛通,而無窒礙。

是以聖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則人一身之中,亦有洞者。

頭有九宮,上有寥天,共為十大洞天;柱骨二十四節,共十二重樓。

共三十六洞,上通泥九之九天,下徹尾閒之九地,中有真炁幽相往來。

是以聖人於虛極靜篤之中,斡轉璇璣,神通炁洞,上與天通,

所謂三宮昇降,上下往來,無窮者也。

且洞之一字,從水從同,即是洞與水同也。

夫巨海之水,八紘九野天漢之流,酌焉而不竭,注焉而不滿,渺渺漫漫,

無垠無際,不可得而測其淵深也。

故造道者,皆自麤至細,自細至微,微極而後至於妙,妙極而後至於玄,

道之玄則無乎不通矣。故洞也者,以其幽深而不可測也;玄也者,

以其微妙而不可窮也。

言是奧旨遠邈,深如洞玄,非玉虛之夙挺,其孰能通之哉。

 

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

  靈寶天尊即太上道君也。

以身言之,靈者神也,寶者炁也,形者靈寶之宅舍也。

夫人有耳目,乃元神之門,晝則心寤,神遊於耳,夜而目寐,則神歸絳宮。

眾人視聽於外,則神遊於外,見聞聲色,動蕩乎中,神性化而為情,

情受牽纏,故心有念,動有著,晝有想,夜有夢,薾然馳逐。

馳逐於無涯之欲,百靈疲役而消散,宅舍無寶而崩頹。

此皆用神於外,而不能守之於內者也。

若夫至人,萬法俱忘,惟神是守,目內視而神光炊於玉闕,

耳返聽而妙韻響於瓊房,神宇泰定,一念不生,智恬交養,

久而道靈,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六通四闢,妙用無窮,

造化莫移,陰陽莫測,故能駕景乘飇,登真合道,莫不由於神性者也,

得不謂之靈乎。

夫人有鼻口,乃命寶出入之戶,息息通於天地,

元炁之所往來,凡一呼則穀炁出,一吸則元炁入,

不死之機,長生之要,實隱於此矣。

眾人心靈外馳,情躁炁促,息之以喉,胎元蕩散,

真炁凋零,炁竭命終,可不惜哉。

惟至人深達造化之源,呼吸太和之炁,奪本還元,歸根復命,

息之以踵,寶莫寶於炁,達斯理者,泥丸玉闕所以棲其神,

玄門牝戶所以襲其炁,炁以制神,神以攝炁,母子相守,性命混融,

然後萬神不散,故能靈,一炁凝結則成寶,是謂一身之靈寶也。

夫眾生之苦,莫大於輪迴生死,天尊大慈,演說洞妙,開滯塞之門,

指光明之路,解悟之者,得脫生死,永免輪迴,故曰救苦也。

經者徑也,常也,欲令上學之人依此徑路常行之也。

爾時救苦天尊,

  天尊則元炁是也,法身無相,積炁成真,為天中之尊,聚則成形,散復為炁。

徧滿十方界,元炁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在谷滿谷,在坑滿坑,彌滿八極,

無往不在,故曰徧滿十方界。

常以威神力,救拔諸眾生,夫威神力莫大於元炁,元炁之運,獨秉造化之權。

眾生者所謂胎卵濕化之四生,至於花卉草木,禽獸魚鼇,蠕飛蠢動,有情無情,

皆含育元炁而生,故元炁在則柔弱滋養而生,元炁去則堅強枯槁而死。

老子曰: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

悉得元炁而後生,故曰救技諸眾生。

得離於迷途。眾生不知覺,如盲見日月。

  眾生就染聲色嗜慾,因於迷途之中,殊不知魚在水中,

水在魚中,人在炁中,炁在人中,魚失水死,人失炁亡。

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曰魚不可脫於淵,

人不可離於炁,魚能吐納而化水則不死,人能吐納而化炁則長生。

舉世但知日食穀肉果菜以養命,而不知穀肉果菜乃戮形之物也,

夫有故以其有形者屬於陰,乃土地之精也,惟元炁屬陽,

且人一呼則炁出三寸,一吸則炁入三寸,一呼一吸為一息,

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真炁計八百一十丈,昇降於鼻口呼吸之間,

凡夫不能掌握,皆歸空而散,則一息不返,人命卒矣。

此經有養炁留神不死之訣,世愚不達其旨,譬如盲者雖有日月之大明,

莫能見之,故日如盲見日月。

我本太无中,拔領无邊際。

  元炁在太空虛无之中,其猶橐籥嗡張不息,以其無有,能入於無間,

故日有而無形,無而有精,失之則死,得之則生。

亘古通今,得道昇仙者,莫計其數,皆得沖炁以為用始成真,故曰拔領無邊際。

慶雲開生門,祥煙塞死戶。

  一經之眼目,救苦之樞機,在於此也。慶雲祥煙乃太和妙炁之異名,

生門死戶乃玄門牝戶之列號,或曰天門地戶,或曰乾坤門戶,

凡言門戶者,必有物從玆而出入也。

開者闢也,闔者塞也,易曰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

往來不窮謂之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此也。

人欲長生久視,與天地齊其年,當於生門死戶之中,窮通塞之端,

究造化之妙,使通天地陰陽二炁,往來昇降之不窮,謂之出日入月,

亦曰出清入玄也。

不遇至人所指,非碩學之所能聞,以其性須自悟,命假師傳也。

僕曩承師旨决以淵微,輒將太上不泄真機顯露聖訣,

學者宜精究之,訣曰:

 

生門死戶兮千般異呼,一曰朱淵兮一曰神廬,

下士不達兮鼻吸口吐,上仙樞要兮萬類莫如,

慶雲祥煙兮既昇且降,開通充塞兮雲英紫腴,

採集素英兮飛空之景,炁來入身兮味勝醍醐,

像龜引息兮通靈不死,效蚌吸月兮涵養結珠,

天機斯泄兮遇者祕密,功成輕舉兮駕馭瓊輿。

初發玄元始,以通祥感機。

  

大道始初發生乎一炁,一炁初為玄元始三炁,故曰初發玄元始。

三炁結而為三清,三色混沌,煥爛太空,三炁復各生三熙,疊三成九,

即成九霄,而為九天也。

 

《生神章》云:須延總三靈,玄元始炁分。

 

《黃庭經》所謂三炁右迴九道明,又曰九炁映明出霄間,

即是三炁為天地之尊,九炁為萬物之根。人能探鍊玄元始三素之炁,

通感祥煙慶雲之際,是謂得造化之樞機,故言以通祥感機。

 

救一切罪,度一切厄。

渺渺超仙源,蕩蕩自然清。

皆承大道力,以伏諸魔精。

  

一切罪莫大於死罪,一切厄莫大於死厄,人死雖有萬殊,

總歸三路,聖人死之曰神,賢人死之曰復,眾人死之曰物。

何謂聖人死之曰神,聖人養聖胎於神室,身內生身,陽神脫質,

死而不亡,脫胎神化者,謂之神仙也。

 

何謂賢人死之日復,賢人在世,不與物交,性無所著,以生為寄,

以死為歸,歸者復也,精神入其門,骨骸返其根,我尚何存,

蓋能虛諸所有,而神識靈明出乎物外,輪迴不入,陰官莫拘,

脩然自在,雖南面王樂,亦不及也,明心達性,賢人君子,

禪伯之流,超證真常,永無係累,稍或見地未明,修為有缺,

著於談空,滯於觀想,終則謂之陰靈苦爽鬼仙是也,

或欲出世,則能奪舍投胎。

 

何謂眾人死之曰物,眾人在世,魂夢念想,常與物交,不能外物,

安出物外一,故命將絕時,形神不能相離,如生龜說殼,

螃蟹入湯,疼痛苦楚,萬狀千般,既死之後,境界黑暗,

猶如夜半之禽飛,懵然妄投,不知所歸何地,在造物之陶鑄,

隨業識以受生,或化異類而不自覺,蓋心之所化而不得不化也,

亦猶至暴者化為猛虎,至淫者化為婦人,或為傍生六畜禽蟲之類,

及再得為人,皆謂之物也,故曰眾人死之曰物。

 

若人臨終之時,諸處俱冷,惟頂門尚自溫暖者,此人得道,徑歸净域。

 

諸處俱冷,心頭尚溫,再得為人身。不慕修道,惶惶汲汲,奔逐利名,

沉滯聲色,日復一日,如牽牛羊赴於屠肆,步行一步去死轉近。

未死之前,可不速求至道,勤而行之,成真度世,求免生死之罪厄,

故曰救一切罪,度一切厄。道成則名刊金籙,位列仙卿,玉女麾幢,

仙童鼓節,逍遙上清,上上渺渺,大羅之鄉,諸天梵炁,蕩蕩至清,

故曰渺渺超仙源,蕩蕩自然清。佩符則

 

千魔喪膽,流金則萬精滅形,故曰皆承大道力,以伏諸魔精。

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

  

空彼萬法,而妙用在中,故曰空中。

內景煥爛,返視獨見,故曰何灼灼。

泥丸在兩眉間直入三寸,為腦血之瓊房,魂精之玉室,

百靈之命宅,津液之山源,一名上一赤子,乃形軀之上神,

故曰泥丸仙。

 

紫雲覆黃老,金木之炁,青白交會,則化碧霞,水火之炁,黑赤既濟,則化紫雲。

夫受鍊形質,莫先於真水真火也,真水非涕唾津液谷炁,所以化之濁水,

在乎採太和,妙炁之中自有真一之水,謂之玄泉,要當明其水源之清濁也。

火本無形,因物而生,用無法則禍發必克,仙家行火,亦有數等,

用之則滅屍鍊魄,體變純陽,則有符數契合周天日月之纏度,

皆口口相傳,難書竹帛。

仙彥有之曰:神仙祕易不祕難,聖人傳藥不傳火。

夫行水不行火,則氣難上騰,行火不行水,則不能薰蒸,

是以水火既濟,而氤氳炁乃化為紫雲,神聚處氣必朝之,

故紫雲蒼鬱,上朝於泥丸,覆蓋於中央黃老君,故曰紫雲覆黃老。

是名三寶君。

  三寶君者,因神炁精凝化而有也。

神有陰陽,炁有清濁,精有逆順。

何謂神有陰陽,若因存思念想而後通靈者,亦能出入天門,

預知未然,謂之陰神也。

若夫積陰陽之炁,結而成祥身內生身胎仙舞蛻者,是謂陽神也。

陽神為仙,陰神為鬼也。

何謂炁有清濁,天有形質,含血氣者穀肉果菜之類,滋地根而生長,

其字從旡從火,是謂谷炁,亦名地炁,故曰濁也。

夫太和妙炁生天生地,神鬼神帝,強名為道即炁也,炁即道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形之形,無物之象,

透金貫石,充塞八荒,其字從旡從火,火陽也,乃虛无之中清陽之炁也。

 

積陰炁者則死,服陽炁者則生。

何謂精有逆順,順則成人,逆為丹母,斯皆行火而有昇降也。

凡夫婦之接名為劫火,亦通三關而透尾閭,故順出則成人,

若乃提縮金龜,是謂文火,閉息而行,是謂武火,

契合日月,謂之符火,故仙人道士開金鎖,徹玉關,運璇璣,斡日月,

金精貫頂,銀浪衝天,是謂泝流,故曰逆為丹母也,

順則形斃,逆則骨堅也。

 

夫人有眼目者,乃神之門,鼻口者炁之戶,尾閭者精之路,

神微妙用天真聖功盡隱於此矣,於是至人內視返聽凝其神,

呼吸太和襲其炁,逆運流珠聚其精,三寶凝積於神室之內,

皆化為神,故曰是名三寶君。

 

還將上天黑,以制九天魂。

  人頭有九天亦曰天谷,魂神居之黃庭,所謂上有魂靈下關元是也。

形好食味,神好食炁,天炁乃陽神之飯食也。

《生神章》云:魂生攝遊炁,飄飄鍊素華。

夫信遊炁者乃上天炁也,魂神所攝者蓋好食炁,而故以上天之炁制於九天魂也,

神不得一炁以制之則不能靈,谷不得一炁以充之則不能盈,

神無以靈而將恐歇,而神去於身矣,谷無以盈將恐竭,

而天谷空虛矣,谷神既逝,則人命終矣。

 

昔之未遇元炁,蕩蕩而去,今既明真,去而有所復來,故曰大還也,

還將上天之炁以制九天魂神,始得其谷神不死,故謂神得一而靈,谷得一而盈。

救苦諸妙神,善見救苦時。天上混无分,

  夫修上道,要在全神,神全之士,光而不耀,蒙以養正,

故能復太朴,抱虛恬,混成獨立,一性遊乎寂寞靜極之境,

不萌纖芥之知,故其神不離,不起毫釐之念,故其神不散。

 

蒙莊曰:其天守全,其神不卻,守其天者神光纏綿,化生萬神,

故曰諸妙神也。

凡言救苦者,自救之也,苦不自救,孰能救之,我道將成,

則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山焦而不熱,死生無變於己,

而況大數大劫之死乎,超越厄難之外,故曰善見救苦時也。

所謂迴風混合帝一之道,一混百神於
自己天上而不可分,故曰天上混无分。

天炁歸一身,皆成自然人。

  

夫天炁者起於太易之先,超乎萬象之外,應清明以出入,佇神機以卷舒,

澄清碧於高天,淡輕紅於落日,不干風雨,不犯塵埃,呼吸玄牝之門,

澡雪希夷之域,止飢渴,除滓穢,去三尸,消百病,此乃清虛有道之炁也。

 

玉皇神用祕訣曰:

知至道者天不殺,服元炁者地不滅。

能明吐納之理,即使日霞日精月華月英三素五芽元皇正炁來合我身,

此皆天炁也,太和入體則骨肉輕清,項生圓象,隱顯自然,

始能為自然人也,故曰天炁歸一身,皆成自然人。

如起於不潔之地,因於燥濕之處,雜腥穢之飲饌,混屍塚之蒸鬱,

斯乃濁惡沉滯之死炁,仙道忌焉,所以仙人多樓居者,以其近天炁也。

《黃庭經》云:至忌死炁諸穢賤。

自然有別體,本在空洞中,空洞迹非迹,徧體皆虛空。

  老子曰: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猶法於自然人也,可不體之哉。

夫無身之身,本來赤子,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

老子曰: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此所謂別體也,且夫腦宮圓虛而適真,是以帝君居之,

故泥丸為空洞之府也。

《黃庭經》云:問誰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

正言此爾。所以守神者攝動心也,守神不失,與神為一,

則忘其所守之跡矣,故曰空洞迹非迹。

一之精通,超乎萬象之表,神遊太漠真空之境,則廓然徧體皆虛空也。

 

第一委炁立,第二順炁生,第三成萬法,第四主光明。

  

列子曰:生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察其始也,本無我體,因委天地父母二炁而立,故曰第一委炁立。

知夫此身乃炁之所生,不當暴逆其炁,使之夭閼,

急宜運天炁以歸身,使綿綿而不絕,胎息歸根,順受其炁,

自然久視,故曰第二順炁生。

夫至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能使形化於炁,所以无窮,無化成神,神之所以無盡,

神化合道,道合自然,以法入道,法固易達,以道入法,

法固易成,一法苟得,則萬法俱成,故曰第三成萬法。

 

道成則頂負圓象,身有光明,故曰第四主光明。

 

又《五經提綱》云:

救苦妙經本於青霄隱書,蓋鍊度之祕文也,經中綱領有四,

其要在於主光明而已。

一曰委炁立,蓋元始以一炁分判天地,運化陰陽,為萬物之本,

周子所謂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變陰合,

而生木火金水土者,此也。

二曰順炁生,蓋天地既判,陰陽既立,則人受其沖和之氣以生,

周子所謂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萬物化生者,此也。

三曰成萬法,人道既立,叉有聖賢出於其間,陳綱紀,立制度,

謂之正德利用厚生,而後人道不窮焉,子思子所謂修道之謂教,

亦此意也。

四曰主光明,光明者性體也,主云者奉之如君也,人能奉此光明,

常為一身之主,動靜語默,皆聽命焉,自然靈臺之間,軒豁洞達,

物莫能蔽,而道體全矣,《中庸》所謂尊德性,

《大學》所謂在明德,莊子所謂真君,皆指此也。

 

夫此光明,人人具有,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為顏增,不為跖滅,

操之則賢,捨之則愚,得之則昇天堂,失之則沉地獄,

凡地獄中燒煮屠割苦毒萬狀,皆失此光明也。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邊際,妙哉大洞經。

  

斯言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經也,元始天尊於龍漢元年出洞真十二部經,

演九聖之道,太上道君於赤明元年出洞玄十二部經,演九真之道,

太上老君於上皇元年出洞神十二部經,演九仙之道,計八千餘篇,

結飛玄之炁,五方紫篆,煥於太霄,八角垂芒,耀於碧落,

天真皇人按筆書之。

 

三十六部祕於上天紫微金闕,无極高真與十神五老共相翊衛,

元始天尊與諸天上聖皆月三朝其靈文,未傳下世,故曰天上三十六。

 

元始復以三十六部祕於龍宮,以鎮海嶽洞天,故曰地下三十六,

乃太玄无邊際,妙哉大洞經也。

愚暗臆揣,或云陽數四九,陰數六六,或云七十二候之說,殊乖玄旨,

何昧如斯,蓋上乘經典,未嘗言於衍數。

 

歸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

  

歸神歸命於太上,蓋言不可須臾離道也,須臾不離於道,則神明護之,

大福隨之,動與吉會,何罪之有。

 

東方王寶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
北方玄上玉晨天尊,
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
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
西北方无量太華天尊,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十方諸天尊,其數如沙塵。

化形十方界,普濟度天人。

  

十方天尊即十方靈寶天尊。

凡有道言二字,即道君所言。

此經乃靈寶天尊所說,即是萬天之宗師,三界之醫王,

太上大道玉宸君,居上清真境,治藥珠日闕之內,化形為祥光瑞炁,

流布十方之界,普度於天人。

 

夫天人者,謙恭博施,仁德寬容,虛恬柔靜,相貌為和,愛敬師友,

聞道篤信,此為有天人資質,天尊則化身下降,授以上道,濟度成真,

故曰普濟度天人。

若夫根器濁惡,不持戒行,性耽謠殺,聞道大笑者,此為同於失者也,非道負人,人自負道。

 

委炁聚功德,

  列子曰:凡炁聚則生,炁散則死。

知炁聚則生,人不能禁也,知炁散則死,人不能止也,

元炁既無禁止,則是命屬造物而不屬於我也。

至人得其樞要,能掌握呼吸之息,息之出入,由吾掌握,

則是我命在我,不屬於天。俗喭所謂將息者,實仙真流傳,

點化凡愚之聖語也,孰能悟之。悟之者自能將其息而使不散,

則自然委和之炁鍾聚於一息,久而積功累德,自然成真,

故曰委炁聚功德。

同聲救罪人。

  老子曰: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若乃勤求師門,躭味至理,研窮典誥,一心念道,用志不分者,

是之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始可與言至道,而救度之,

故曰同聲救罪人。

罪人實可哀,我今說妙經。

  夫人受生胞胎之中,綿綿十月,母呼亦呼,母吸亦吸,炁足神備,

解胎而生,驚天駭地,而得為人,謂之嬰兒,嬰兄之心,但貴食母之乳,

餘無所知,此乃含真抱朴之時也。既生百日,為物所誘,情見於外,

俄而能笑,則變嬰以為孩,自此乃為喪道失朴之始也。

 

然後十五為童,二十弱冠,目眩五色,耳惑五音,七情奪其性,

六慾汨其真,純樸蕩而盡矣。

一日一夜,萬死萬生,驅役魂神,不閉一息,此乃處世之人,

生身受罪於無間地獄,湮淪汨沒,無有出期,苟非得道,孰能免離,

若此罪人,實可哀也,是以天尊大開救苦之門,廣闡微妙之典,

三清聖域,坦然可歸。

念誦無休息,歸身不暫停。

  一念在道而不休誦,究仙經而不息念,誦既無休息,

則淵明奧賾,契合自然。

《內觀經》曰:炁來入身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

是以聖人盜採天炁,歸乎一身,聖功冲用,三返晝夜,不欲暫停,故曰歸身不暫停。

 

天堂享大福,地獄無苦聲。

  天仙不離於天,神仙不離於神,地仙不離於地,藥石仙不離於服餌藥石,

鬼仙不離陰靈之鬼,此皆所行之道類使之然,亦猶水之就濕,火就燥,雲從龍,

風從虎也。上學之士凝神鍊炁,復命歸根,體變純陽,身超塵劫,至於咀嚼朝霧,

嚥嗽沆瀣,二景纏絡,六炁臻身,呼吸大梵之雲英,妙用悉享於天廚,自然長生,

歸於天堂矣,故曰天堂享大福。不食百穀之實,土地之精,故身不死,

歸於地而無淪墜之苦,故曰無苦聲。

火翳成清署,

  火翳者南方地獄之名也,眾生常為慾火焚心而色翳目,故曰火翳。

觸目動心,地獄即現,既悟真詮,性天朗徹,一念湛然,

所謂火翳者皆化為清净之域也。

 

劍樹化為騫。

  劍樹乃地獄名也,眾生競名利,爭人我,與物相刃相摩,交談如矛戟,

對面如寇讎,見受劍樹之獄也。

至人體道,含洪光大,為而不爭,胸中之荊棘悉化玉樹騫林也。

 

上登朱陵府,下入開光門。

  此言行火也,心為朱陵府,謂之上昧君火,閉息宴坐,

以心引之,則無乎不焚。

腎為玄冥府,謂之中昧臣火,昇腰脅腹,閉息行之,則無乎不達。

膀胱謂之三昧民火,提動機關,金龜吐燄,則無乎不昇。

鍊上屍則火炁騰陟於絳宮,故曰上登朱陵府,

焚下屍則火炁透徹尾閭,故曰下入開光門。

 

超度三界難,

  世之人頭頂欲天,足履欲地,身處欲界,輪轉於六欲業輪之中,

無有休息者,不忘於欲也,能常無欲,則三界輪迴之難頓超之矣。

 

徑上元始天。

  元始天即玉清聖境也,上道既成,神昇玉清,位為真人,

出則諸天侍軒,萬神備衛,高出乎太清上清之真也。

 

於是飛天真人无鞅數眾,瞻仰尊顏,而作頌曰:

  人之頂骨八片,謂之八天,亦曰八門,中有金樓寶殿玉闕紫房,

自己無相,真人總領,萬神居之,道成則神光內燭,天門自開,

嬰兄蛻質,於是真人飛從天門而出,故曰飛天真人。

身中之千真萬靈,即无鞅數眾也。

《度人經》曰:上開八門,飛天法輪。

《生神章》云:慶此嬰兒蛻,正此謂也。

神昇玄都,上朝虛皇,故曰瞻仰尊顏,而作謠歌,頌詠大聖之德也。

 

天尊說經教,引接於浮生。

  天職覆,地職載,聖職教化,天尊所以廣敷經教,

接引浮世眾生者,乃聖人之職也。

 

勤修學無為,

  無為為之之謂道,無為言之之為德,天無為以清,地無為以寧,

二無為相合而萬物生,人安得無為哉。

故曰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勤修上士,絕學高人,能依无為,是配合天地之平準,符契道德之質實,

不亦大哉。

 

悟真道自成。

  悟其真者,始覺萬緣俱假,惟道是真,抱守其真,自然成道。

 

不迷亦不荒,

  世人迷於名利情欲,荒於聲色滋味,迷之又迷,以至於荒,荒者言其神不明,

而心靈逐物,蕩蕩逝去而不返也。

老子曰荒兮其未央哉,决以言其未嘗守中也。

夫至人履乎平易,踐乎恬愉,澹然獨與,神明俱視,天下皆為塵勞妄幻,

風燈眾沬,露電泡影,既不堅久,無足傾戀,入乎泰定真常之域,一念不生,

萬緣俱息,至此境界,何荒迷之有哉。

無我亦無名。

  不尚賢能外其身而虛己以逝世,故曰無我。

道常無名,是以聖人韜其光而隱其身者,恐其道未成而名勝於實也,

名者實之賓,虛名出而道德備矣,故曰繩繩兮不可名。

 

莊子云:神人無功,至人無己,聖人無名也。

朗詠罪福句,揚教化也。

萬徧心垢清。

  精研聖典,靈府虛明。

於是飛天神王及諸仙眾,說是頌畢,稽首天尊,奉辭而退。

  飛天神王乃我本來之帝真也。夫神通變化,眾而為一,

不為不足化而為萬,不為有餘,及諸仙眾,則自己之萬神也。

稽首天尊,永遵依大道也。奉辭而退,復歸於无極也。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註解竟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

  爾時,救苦天尊,徧滿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諸眾生,得離於迷途,眾生不知覺,如盲見日月。我本太無中,拔領無邊際。慶雲開生門,祥煙塞死戶。初發玄元始,以統祥感機。救一切罪,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蕩蕩自然清。皆承大道力,以伏諸魔精。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雲覆黃老,是名三寶君。還將上天氣,以制九天魂。救苦諸妙神,善見救苦時。天上混無分,天氣歸一身。皆成自然人,自然有別體。本在空洞中,空洞跡非跡,徧體皆虛空。第一委氣立,第二順氣生,第三成萬法,第四主光明。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無邊際,妙哉大洞經。歸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
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
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十方諸天尊,其數如沙塵。化形十方界,普濟度天人。委氣聚功德,同聲救罪魂。罪魂實可哀,我今說妙經。念誦無休息,歸身不暫停。天堂享大福,地獄無苦聲。火翳成清署,劍樹化為騫。上登朱陵府,下入開光門。超度三界難,徑上元始天。於是飛天神王、無鞅數眾,瞻仰尊顏,而作頌曰:

 

天尊說經教,引接於浮生。勤修學無為,悟真道自成。

 

不迷亦不荒,無我亦無名。朗詠罪福句,萬徧心垢清。

 

  爾時,飛天神王及諸仙眾說是頌畢,稽首天尊,奉辭而退。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竟

 

  宣和甲辰秋,池州城下景德禪院,有僧童莫道祖,偶緣母親傾逝,追慕不已,日誦本教經,薦擢用酬罔極之恩。至秋末,有太平州田功曹宣教,到院安下。每見功曹常以天樞法,救人疾苦,能追攝死魂,以詰升沈。。道祖見其靈異,遂具狀申陳,乞行拯拔。其官人受狀,判押燒令神將去,即時追攝道祖母氏到壇前,問曰:你兄道祖,日夕誦經追擢,尚羈冥司,如何。母對曰:雖得吾兒道祖念經報薦,其誠志未孚。若作六六功德,幽冥普獲霑恩,妾即得超生。是時若男若女,數百餘人,咸罹痛苦。功曹復問曰:何謂六六。答云:黃籙水陸。道祖泣告曰:自幼捨慈親,依棲梵剎,身計未成,何緣有力,為大功果。母曰:不然。但志心轉誦,道教有《太上救苦經》,及持念太乙救苦天尊御號。冥司簡奏上天,功即應聲至矣。又曰:冥司限促,不敢久留。乃作禮謝而去。道祖即告功曹,求受《太上救苦經》及天尊號,日夜虔誠,兼而誦之,各積千徧,具疏焚化。是夜母親見夢於道祖曰:汝今不負鞠育之恩,誦經持號,誠格高真,蒙上帝符命,我已得生天矣。自後無復見汝,汝宜自勉力,勿忘正教。言訖,乘雲冉冉而去。忠翊郎添差池州監押趙子俅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龍金照天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