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位學者也在1993和1994年的身心學期刊(Somatics)中發表,不同方式的呼吸對生理無論是在心血管和淋巴系統自律神經系統、新陳代謝、肌肉系統、周邊系統及疲倦感或警醒度,與壓力反應或放鬆狀態,以及健康狀態上的整體功能上,腹式呼吸都優於胸式呼吸
而在心理層面上,腹式呼吸的自我效能也較胸式呼吸高;而在壓力因應上,腹式呼吸時也較能積極掌控,進而鎮定面對。 
這篇論文指出,特別是在許多強調「自律神經失調」的壓力身心症方面,胸式呼吸因為淺而短,因而容易換氣過度而造成血液偏鹼,此時交感神經長時間被活化而肌肉緊繃
至於腹式呼吸時呼吸深而長,二氧化碳提高,血液偏酸性可產生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緩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時緊張的肌肉,讓身體得到放鬆。
 
從腹部呼吸的調息是調節身心最佳入門的方法。
從生理的改變來看,靜坐可以穩定血壓,包含心跳,呼吸的速率下降,還可緩和人體對壓力的反應(體液中的壓力荷爾蒙明顯下降),也就是達到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效果,而且有助於提升免疫功能。
因為靜坐時可以降低人體對氧氣的需求,確能有效提高血液中氧氣濃度,並讓細胞達到最好的氣合效應。(細胞帶氧量高,肌肉細胞活化也比較不會疲累),相同的道理,現在人長期處於緊張,刺激的生活壓力下,身心逐漸失去平衡,以至於各種身心疲憊症狀層出不窮,如果可以盡早學習靜坐,一定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
 
 
靜坐可以改變腦波頻率,更可讓腦波同步共振,
一般腦波可分為:
β(12~30赫茲), α(8~12赫茲), θ(4~8赫茲), δ(1~4赫茲)
當我們處於清醒,警覺狀態從事某項作業時,腦波是處於高頻率的β(beta)波
隨著身心放鬆腦波也會逐漸下降至α(alpha),θ波,此時身心狀態是處於最寧靜,創造力最好,洞察力最佳。
如果能安詳進入睡眠階段,則腦波會降至δ(delta)波。
跟據久保田中田等人在2001年的研究發表,人在靜坐時,前額葉出現的是θ波(theta),後頂葉及枕葉則會出現α波,所以說靜坐可使我們身心回到最和諧放鬆狀態。
 
  
所以證明長期靜坐者腦波會呈現更高度同步諧振波表現,α波會同步,各種頻率都會同步,當腦波的同步性愈高,代表腦部活動越一致,就像是全腦進入一種完全開發狀態。
由安童拉茲博士等人發表在2004年的研究報告,證實長期靜坐者的腦波甚至會出現高振幅同步γ波(gamma)31~100赫茲
這是從大腦視丘發出的腦波,並超出了一般所認知的四種腦波以外的頻率。
有科學家認為這種高振幅同步的γ波(特別是40赫茲左右的腦波)是靜坐者普遍出現的腦波與人的意識有著密切關係,可以讓表現更加專注,快樂,情緒的控制也更有助益
 
 
靜坐不僅可以讓腦波同步一致,連心臟頻率都會跟著同步,當在靜坐時心存感恩與慈悲的心念時就會出現很高頻的γ波,如果以神經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認為這是異常現象,像是癲癇發作,但有科學家認為此波可以用來解釋意釋的轉變。
當人完全放空,此時能量的消耗可以降到最低,此時意識也能夠回到起始點,並把自我降到最低,靜坐不僅可以改變大腦的功能,還可以帶來結構上的改變,一般來說大腦退化過程,大腦皮層會越來越薄,但如果越早開始學習靜坐,大腦皮層就可以維持年輕時的水準,當然大腦的各項功能也會維持較佳狀況。
且經過了實驗證明,只要專心念咒語或聖號,禱告,都可以刺激大腦海馬迴周圍的活動,讓記憶力增加。
靜坐時會首先刺激大腦額葉血液循環,促進額葉活動增加,而前腦與認知,自覺,思惟,覺察力,動機,個性有關,尤其刺激大腦的前扣帶皮層(中小腦部分)與副交感神經提升有關。
 
 
前扣帶迴(節錄于大腦的秘密檔案)
大腦的前扣帶迴這個部分,在執行自由意志時會亮起來,這是每一個人感受到內在所謂「我」的地方。
鴉片之所以能夠止痛是因為它能使前扣帶迴的激發降低,前扣帶迴是負責「集中注意力到不好的內在刺激上」。前扣帶迴「把注意力鎖在痛苦的記憶上」,解釋了為什麼一般治療不快樂的方式對憂鬱症患者無效,因為換個地方,旅遊渡假並不能改變腦內前扣帶迴的活動。
前扣帶迴這個與情緒和注意力有關的地方,是產生意識痛覺所必須。
前扣帶迴:使我們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思考的事情上。
前扣帶迴皮質:它深藏在腦溝之中。當一個人感到疼痛時,前扣帶迴皮質會大量活化而明亮起來,當我們意識到痛苦情緒時,它也會活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龍金照天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